HDI產品,普遍性認為尺寸漲縮的控制是最困難的,其實客戶所提供的孔環、隔離環是有足夠的空間,如何使製程的製工具尺寸,在某些製程再作批次間生產尺寸的集合、統一、與收斂,是尺寸生產控制重點,使讓所有SPNL到電測只有匹配單一個尺寸,達到最高測試良率.
批次生產尺寸的歧異造成原因99%是鑽孔程式及底片尺寸造成的。業界一般都仔細分析製程的尺寸分布,刷磨影響、底片溫溼變化等,找出自認為穩定的控制尺寸的系統,思路都是過於偏頗,相對衍生出製造過程中繁複的尺寸分堆系統九宮分佈、五環區域...造成投資治工具、工具管理成本都是高的非常,而且分堆多到造成更亂更難管理;我的想法很簡單,反正HDI外層幾乎都是GND地層導通孔導通孔,或者NPTH螺絲孔,只要製程中不會造成和內層間的open/short,客戶的給設計規格空間,目前設備雷射機或LDI曝光機,機台本體精度已經是非常優越的,客戶設計提供的空間規格,就大膽的使用上去.
電路板生產使用的治工具,也就是曝光底片、鑽孔程式等,造成尺寸R值全距的分布,延伸出尺寸分批歧異的主要因素80-90%是底片的管理(底片生產過程中尺寸就變異中),而鑽孔程式數量收斂就是統合尺寸的關鍵製程,例如內層埋孔客戶給4mil 的環邊,加上4mil隔離環,那+-4mil甚至+-5mil的尺寸分布可以統合在一起用相同鑽孔工具生產,後站工具自然減少許多了,這和許多HDI廠採用+-2mil、+-3mil分堆級距要求愈準愈好的觀念規格不一樣。
HDI 消費用的電子產品板子例如手機類,孔壁銅與內層function銅差距0.8 m il以上就可保持一定CAF水準,不會有客訴的,記得消費性產品就當消費性產品生產,要有產品區隔,才能提取出最低生產成本,有誰的手機會用5年,用了4-5年也沒有任何人給你保固,汽車板、航空板、軍用板(少用HDI結構設計)當然需要另當別論啦。
HDI多批次量產過程中,從投料到電性測試,所有定位孔無旋轉現象,加上使每一SPNL控制在 ±5um (整個量產工作PNL100% 集中於 ±50um內),不論是導電膠測試還是微針測試, 可以讓測試通過率穩定度提高,這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目標,太多高階 HDI 工廠,生產過程努力強調對位精細化,最終卻敗在實際電測總良率,中間過程線路AOI良率累加占不到報廢率的30% ,電測報廢率其中70% 取用ad高對位飛針測試又PASS, 主要因素就是對位漲縮系統所造成的電測損失.
截至2018/12/31 ,HDI 台資龍頭C廠確認仍於雷射鑽孔製程採用燒開內層影像靶,自動補償雷射鑽孔作業,於雷射鑽孔製程仍走尺寸發散控制,壓合完尺寸漲縮分布R值,隨著多次設備精度累加逐漸擴大,再做尺寸分堆作業,40/40 um L/S Any-layer HDI 約85% 直通良率, 些許可惜,如能善加利用LDI 及Laser 的設備精度功能,可讓全產品尺寸收斂到單一數值(無分堆),良率預估整體至少有5-8% 提升,製造控制也可精簡很多分堆的資源耗費.HDI龍頭廠尚且如此,其他諸廠於HDI製程串整改善更是有極大的空間.
電路板生產使用的治工具,也就是曝光底片、鑽孔程式等,造成尺寸R值全距的分布,延伸出尺寸分批歧異的主要因素80-90%是底片的管理(底片生產過程中尺寸就變異中),而鑽孔程式數量收斂就是統合尺寸的關鍵製程,例如內層埋孔客戶給4mil 的環邊,加上4mil隔離環,那+-4mil甚至+-5mil的尺寸分布可以統合在一起用相同鑽孔工具生產,後站工具自然減少許多了,這和許多HDI廠採用+-2mil、+-3mil分堆級距要求愈準愈好的觀念規格不一樣。
問題:
外层回路制作时,如果钻孔有4mil的偏差,加上同批次产品间约2mil的偏差,底片自身1mil左右的偏差,以及各种对位偏差,几乎肯定有破孔不良的发生。另外,仅考虑内层的open/short是不够的,特别是信赖性要求高的汽车板,通孔孔壁与内层CU的间距是必须要保证的,否则2,3年内不会出问题,但4,5年后极可能发生CAF不良。
回答: HDI 消費用的電子產品板子例如手機類,孔壁銅與內層function銅差距
HDI多批次量產過程中,從投料到電性測試,所有定位孔無旋轉現象,加上使每一SPNL控制在 ±5um (整個量產工作PNL100% 集中於 ±50um內),不論是導電膠測試還是微針測試, 可以讓測試通過率穩定度提高,這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目標,太多高階 HDI 工廠,生產過程努力強調對位精細化,最終卻敗在實際電測總良率,中間過程線路AOI良率累加占不到報廢率的30% ,電測報廢率其中70% 取用ad高對位飛針測試又PASS, 主要因素就是對位漲縮系統所造成的電測損失.
截至2018/12/31 ,HDI 台資龍頭C廠確認仍於雷射鑽孔製程採用燒開內層影像靶,自動補償雷射鑽孔作業,於雷射鑽孔製程仍走尺寸發散控制,壓合完尺寸漲縮分布R值,隨著多次設備精度累加逐漸擴大,再做尺寸分堆作業,40/40 um L/S Any-layer HDI 約85% 直通良率, 些許可惜,如能善加利用LDI 及Laser 的設備精度功能,可讓全產品尺寸收斂到單一數值(無分堆),良率預估整體至少有5-8% 提升,製造控制也可精簡很多分堆的資源耗費.HDI龍頭廠尚且如此,其他諸廠於HDI製程串整改善更是有極大的空間.
這範疇太少人研討,卻是HDI生產最困頓的要因.
回覆刪除